查看原文
其他

好课堂的3个标准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光明社教育家 Author ​王龙

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三尺讲台前,学生望向教师的目光带着期待,师生双方都追求着一堂好课中的春风化雨。


何谓好课?萦绕在师者脑海的问题,是否有先人与后世奉为圭臬的答案?追寻好课如同在漫漫长路前行,带着征服终点的决心出发,经历一路阴晴雨雪和高低起伏,蓦然回首,心之所向的境界,已在奔跑的脚步与沿途的风景中间,闪耀着最美的光芒。



康德说: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。思考至今,仍在探索。


我认为,教育解决着师生“我是谁?从哪里来?到哪里去?”这一哲学命题,好的课堂也必然遵循着这样的道理。


1

好的课堂,学情分析是基础

解决“从哪里来”的问题


教什么样的学生?教什么样的内容?是每一节课最开始的发问。


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。


只有充分地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、心理特点及教学重难点,才能确定学生的“最近发展区”,设计出通往教学目标的桥梁通道。


好的课堂应该是基于问题情境的启发,在严密逻辑的引导下,渐入“愤悱”之境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在教师的点拨下,学生实现“顿悟”或者“欣然接受”。


教学内容的分析不是千篇一律的,不同学生思维的难点存在差异,正可谓“教师钻进题海,学生才能跳出题海”,学情分析就是要找到学生思维的难点,精准施教。


我们的学生知识丰富,也有勤于思考、敢于质疑的品质,好的课堂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他们的这些优势,找到心理特点和思维难点的契合点,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,点亮教学相长的明灯。


2

好的课堂,目标引领是保障

解决“到哪里去”的问题


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的灵魂,基于细致、准确的学情分析,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,才能设计出清晰高效的教学思路。


好的课堂,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加注重焦点问题的抛出、分析和解决。


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,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更加契合学生思维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。


学生培养并非是可以套用和复制的流水线作业,教学设计常教常新才能迸发无穷的生命力。


基于焦点问题,教学的设计可以是教师讲解,可以是学生合作探究,也可以是师生的辩论,关键在于思维高度参与对话,意见的碰撞以及思想的交流。


只要包含有价值、有意义的分享,能够引起学生思考,达到认同和共情的状态,就是好的课堂。


设计的落脚点一定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,让学生在思索中学会思辨和质疑,在解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,从而达成“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”的升华。


3

好的课堂,获得感是核心

解决“我是谁”的问题


先圣孔子有“有教无类”“因材施教”的真知灼见,亦有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的浪漫追求。


好的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,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“获得感”。


学生的层次和差异决定了课堂需求和发展空间的不同,课堂既有面向中后学生的“通识”引导,又有面向尖子学生的“挑战”,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益。


从学生的视角看,应该课前有期待,课中有享受,课后有回味。


课前期待可能源于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的朴素愿望,可能源于教师的趣味开场或者实验,也可能源于预习时的疑问。


课中享受可能是发言、讨论和展示,也可能是沉浸其中的思考。


课后回味是学生重新梳理所学知识内容及其逻辑体系,形成结构化的信息管理和思维提升,获得新的理解,或者发散性思维被点燃。


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课堂效率的关键,也是每一堂课应该追求的目标。


课堂的获得感来自让学生认识自我、认识世界的过程。


学生在已有的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,需要不断地提升,逐步完善自己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实操能力,培养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。


好的课堂也许很难界定,但是以学生为本,关注学生疑难、生成、发展的课堂一定是“走心”的课堂。


作为一名物理教师,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氛围、分层教学、实验探究和拓展拔高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和学习的方向。


教师只有将物理学科本身的简约、对称、逻辑和理性之美以及思想、方法、技巧和应用之妙带给学生,才能让物理课堂变成数理思辨的滋养、规律和智慧的润泽以及“源于生活,走向生活”的道与术的乐园。


你怎么看?



来源 | 《教育家》杂志原标题 | 《课中有心,心中有生,生中有得》作者 | 王龙 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

编辑 | 皮皮兵不皮

商务合作请拨打010-82296824(梁老师)

010-82296739(康老师)

愿你做这样的教师
《中国课改观察》特刊正式出炉申报及投票系统开启!2023书单等您推荐!
2023教育工作重点: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